上海,中國醫藥行業重鎮。
2015年后,伴隨著生物制藥行業的迅速崛起,具備成熟融資環境、行業生態的上海,也順理成章的成為Biotech(生物科技)公司的聚集之地。
時間來到2022年5月,距離上海實施“劃江分區封控”,已經過去了一個多月。時長超出大多數人的預判,給每個Biotech醫藥人的生活、工作帶來了巨大影響。告別了熟悉的通勤、會晤、實驗/試驗,取而代之的是居家、搶菜、核酸;暫停了企業的正常運轉,習以為常的是居家辦公、遠程溝通……
在這段注定會在日后想起、會被后人提及時間里,Biotech公司的管理者們經歷了什么?面臨著什么?在某個可以休憩的午后又思考了什么?
面對這些疑問,E藥經理人近期專訪了多位Biotech公司高管,推出“藥企高管隔離觀察”系列報道。希望可以借助文字的力量,共同鐫刻下這段特殊時期里,屬于上海Biotech公司的特殊記憶。
第二期:勁方醫藥董事長 呂強
當呂強出現在線上的采訪畫面中時,看上去略顯疲憊,對他來說,這一天跟以往封控中的四十幾天并沒有什么不同,依舊是有序而忙碌:公司線上會議、跟進各種工作進度、為居家和駐司的同事調配生活和實驗用物資……他說,了解每一個員工的需求并盡全力幫助他們解決問題,是在漫長而不確定的封控期內,對他們最好的尊重與安慰。提及解封后第一件想做的事情,他說是“洗車”,這也算是解封后的象征性儀式。
以下為E藥經理人和勁方醫藥董事長呂強博士的對話實錄。
Q:您目前的一個生活狀態是怎樣的?跟正常的工作時期相比,在哪些方面有不同?
A:首先是時間管理。疫情期間的工作并沒有減少,但我覺得非常幸運,公司不是靠我一個人在運轉,因為有一個很好的團隊。對于某些項目溝通來說,居家會受到一些影響,比如有的事情面對面交流10分鐘能搞定,現在要預定起碼一刻鐘或者半個小時的電話會,有些交流也不能充分到位。
其次,我需要花時間去分析、思考一些和疫情封控相關的短期問題,以及行業長遠發展的戰略問題。短期的挑戰可能也是難免的,就當是生活的一部分。
Q:從網格式封控到全域封控發展的過程中,每天的心情怎么樣?有沒有一個起伏周期?
A:從網格化到全域管控,我覺得是經過了心情的起伏和變化的,經歷了期待、調整、適應、再期待這樣的周期。開始以為是四天,然后是“動態清零”,于是調整自己的心態,從而適應新的工作與生活,再到目前,又是期待:期待著很快復工復產。
我第一次被“封”,是小區暫時被封,當時還是白天。所以那幾天我先在公司打地鋪,后面又去成都出了一趟差,回來之后就全域封控了。正如大家所經歷,封控時間不定、物流和供應鏈不暢、駐司與居家員工的物資供應、公司運營方式變化等等,都需要具體問題具體解決,兵來將擋,水來土掩。
Q:您公司有多少員工目前是駐司辦公的?平時他們的生活什么是怎么解決的?
A:目前有21名員工駐司辦公,包括生物、化學和運營職能的同事。他們對目前的駐司生活都已適應,公司著重解決家屬的生活需要,尤其是個性化方面的一些需求,我們盡公司資源來解決。
Q:對于所有上海的員工,會對他們會進行一些心里和情緒上的疏導嗎?
A:首先對于駐司的員工,我鼓勵他們收工后好好放松,周末包餃子,各家的空氣炸鍋、烤箱也都帶過去了。我們希望用更多的集體活動把焦慮沖淡。
對于居家辦公的同事,我覺得不需要像計劃經濟時代一樣,千篇一律地給員工發放物資,而是要傳遞一份真心的關懷,可以是物品、是鼓勵和安慰,也可能是一份驚喜。
在這方面,我們的各部門負責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。通過他們的深入而扎實的工作,我們才知道原來有的同事家里從來不開火、甚至連炊具都沒有,通過提供個體化的關注與幫助,我覺得這是對員工最大的尊重與安慰。
Q:如果解封之后,然后您要做第一件事是什么?
A:洗車。這是工作與生活正?;闹匾笳?,代表了一大批工作和生活上缺失的動作。
Q:工作上呢?
A:跟合作伙伴的交往、跟更多投資人的互動,可能是線上工作缺失最多的。
Q:我注意到4月1號,勁方和SELLAS達成了一個比重磅的授權項目,其實在疫情這種情況下,尤其多數員工都在線上工作的狀態,會跟正常的情況去推進有什么區別嗎?
A:這是我們封控期間的重要進展之一。其實1月份我在紐約跟SELLAS團隊面對面交流過,所以這個license out在近期完成可謂水到渠成。
在封控期間,我們開過兩次線上董事會討論海外BD合作,這一個合作已經達成,下一個合作還在路上,我們希望盡量減小疫情對BD項目的影響。
公司近期的另外一個重要進展,是勁方自研新藥GFH018與君實PD-1抑制劑的聯合療法在中國大陸遞交IND,我們線上辦公和駐司的同事密切配合,完成了電子文檔和光盤、蓋章紙質文件的遞交,從上海到北京的跨城物流也克服了重重挑戰,目前CDE已經受理。
Q:目前正在進行的一些臨床項目有受到影響嗎?
A:GFH018和GFH312項目在澳洲和中國臺灣地區的臨床入組,目前正常開展。在美國,我們已經開始和SELLAS合作進行GFH009項目的臨床開發。
但目前,國內大多數城市的臨床運營都遇到了很大的阻力,許多試驗人員和患者也在封控中。我們海外的臨床項目去年受到了疫情影響,但今年加快了。所以我們的解決方案是用全球新的項目、用海外的臨床進展來對沖。
Q:進入2022年,生物創新藥企日子比較難,在居家隔離期間,您都思考了哪些與醫藥產業相關的問題?
A:首先是國際化。我始終認為,沒有國際化,創新是不可能完成的。我們希望通過國際化的臨床、BD、甚至未來的商業化合作,以進入全球市場。另外一方面是如何疫情的挑戰,整個產業鏈、供應鏈都會經歷一定的沖擊甚至重塑。我們需要以更加開放的心態,不怨天、不尤人,適應這種新的生態和產業環境。
Q:您剛才說年初在美國打下了一些出海項目合作的基礎,雖然因為疫情封控受到一定的影響,但總體上還是在穩步往后推。但是您覺得對國內的其他的本土企業來說,他們想要去走國際化,在這種大環境的影響下會不會受到非常大的影響?
A:其實行業正在經歷一個轉型、一個資源整合,我覺得這是健康的調整。奧密克戎的沖擊,會加速這種調整。如何應對資本的泡沫破裂和疫情的沖擊?對于行業的長期發展來說,我覺得這種雙重考驗其實是好事,會淘汰無法在惡劣環境中、在資源緊缺條件下生長的企業。這是全行業的挑戰,也是每一家Biotech面臨的挑戰。
放眼歷史,資源最豐富的時候,不一定能孕育最偉大的企業。從上帝視角來看,這是一個不可逾越的過程。這個過程也許很痛苦,但會使更適應環境的企業存活下來,使整個行業更健康。
Q:包括對公司、對行業、對個人,您最擔心的是什么?
A:我最擔心的是不確定性、是我的腦洞不夠大,有些不按規律發生的事情會讓人很慌。如果我能夠想得到更多預案,應對起來就會更加充分一些。
按照科學、按照邏輯,總能夠抓住規律,但是如何應對不確定因素?首先,我剛才說了要在戰略和資本層面聚焦長遠,如何逾越短期的挑戰,在一次次的大浪淘沙中成長。其次,就是企業經營的底線思維。疫情期間我們團隊有過很多討論,最新一輪融資后還在不斷溝通調整預算、優化資金安排。我們要看到后天的陽光,也要應對明天的寒冷,不在黎明前倒下。再者,常規的精益運營規則,要求企業選擇最大限度減小庫存的6-Sigma模式;但目前,顯然從企業以至整個社會層面都要犧牲一些效率,增加一些“緩沖”,以應對疫情時代的不確定性。
Q:您覺得在當下這種大環境下,可以給行業發展提出哪些建議和調整的方向?
A:我覺得應該打造一個更完善、更符合創新藥開發規律的商業環境,表現在充分尊重以下的兩個規律:
行業首先要尊重市場的經濟規律,做藥最終需要瞄準市場和臨床的需求。比如,市場還需不需要再多一個PD-1?很明顯,答案是不需要。
其次是要尊重科學的規律。從企業來講,你的投入、產出需要滿足投資人的訴求,通過臨床定位和項目執行給投資人足夠的回報,這個是基于科學、是來不得虛假的。
最后,我覺得每一個企業家乃至整個行業,都應該深度思考如何在中國特色的時代方向中,構建尊重和符合新藥開發的經濟規律和科學規律。我們這一代制藥人需要把項目做得更領先、更有競爭力、更有成功率保障,造福市場和患者,無愧于這個風飛浪勁的大時代。
后記:采訪結束時,是下午的五點鐘。最新公布的數字顯示,上海前一日新增本土確診病例788例,新增本土無癥狀7084例,上海首個投入使用的方艙醫院正式關閉,“復工證”已發放超一萬張,首批“白名單”企業復工率超過80%……一切似乎都在向著好的方向發展。正如呂強所說,“人總是要抱有期待”。